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13心理与行为研究免费论文网(心理与行为研究期
- 12/09心理与行为研究论文下载(心理学论文集)
- 12/07如何能当上一名心理咨询师
- 09/20心理学读书会进行了一个多月,复盘总结几句思
- 09/18搞笑诺贝尔奖公布!10项研究一个比一个奇葩,你
学生错题订正行为对化学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一、概述
学习是个系统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和良好成绩的取得既需要一环扣着一环的新知识的获取,也需要在恰当的练习中巩固提升,通过有意注意和深入思考将所学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中,成为自身学科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订正作业中的错题能够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及时修复知识网络中的漏洞,拓展思维方式、进行深度学习,构建更为精细和宽广的认知和思维体系。基于目前高一学生要学习九门文化课,课堂及课后作业已经占去了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作为选修科目的化学是不可能要求学生将作业中的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再重新订正的。有效利用课堂的评讲时间,在作业及试卷上完成订正和反思,复习期间再进行回顾和总结,从专题进而模块的视角进行知识的深入思考和前后联系,进行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归纳梳理,达到由点到线、由线到网的知识和思维的构建,由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科素养,是目前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练习中错题的处理行为有自己的特定方式,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不同的错题订正方式体现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是怎样的?又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怎样的影响呢?为了探索优质的错题处理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更多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展开如下研究[1-3]。
二、研究过程
1.学生错题订正行为的收集汇总
9 月初开学时,对学生提出了一些常规的教学要求,包括做好课堂笔记,按时完成作业及订正,有不懂的问题,及时与同学、老师沟通,增强自主学习能力。10月底收取本人所教高一两个平行班(文中以A班、B班代替与区分)各50位学生开学以来的20份作业,根据他们的错题订正痕迹,分析其订正的广度和深度,分为以下四类(见表1)
2.学生错题订正行为成因分析
通过对不同订正行为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以及课后与他们的交流,发现他们的订正行为与学科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如下:
Ⅰ类学生:认为自己化学学科基础薄弱,高中化学内容太多,而自己又总是记不住,觉得化学难学,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老师观察发现这些学生课上注意力不够集中,难以及时领悟老师讲解,课后也不主动解决疑难问题,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Ⅱ类学生:自我评价是比较喜欢化学,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课后消化理解,习惯将老师讲的内容用笔记录下来,这些学生课上注意力集中,手眼并用,但有时会忙于记录而没有领会老师的思路,所以会出现试卷上完成了订正,但大脑还没有将相关内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很有钻研精神,课后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自己课上还不理解的部分,及时修复知识漏洞,学习习惯非常好。但更多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及时回顾复习,没有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完整的思维网络,所以后期学习过程中依旧会出现重复性错误。
表1 学生订正行为的特点及分类订正分类IⅡⅢ Ⅳ人数A 8 14 16 12 B 6 17 14 13订正行为特点选择题基本用红笔写出了正确答案(选择题的答案我每次都是写在黑板上的),但几乎没有老师讲解过程的记录;填空题部分写了正确答案,部分保持原样;计算题有时改个结果,几乎没有解题过程的记录或自己的加工。订正全面详细,不仅错题有订正有记录,正确的题目旁边也记录了老师的分析过程。images/BZ_34_742_977_1902_1214.png订正全面,记录较为简洁,对老师的分析进行了加工和提炼。images/BZ_34_739_1325_1490_1402.png不同的作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只有正确答案,有的有详细记录,有的有自我的提炼加工,有的没有订正。images/BZ_34_1675_654_2266_779.pngimages/BZ_34_1676_849_2280_947.png
Ⅲ类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觉得化学很有意思,不需要刻意去记,就能将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听懂的题目一般不会再次出错。这类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表面看似轻松,实际紧跟老师的思维,能迅速捕捉到老师提供的重要信息,积极与老师互动,订正时喜欢用关键词来记录,他们学科思维活跃,且喜欢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Ⅳ类学生:对化学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因为考试要考,就努力完成作业及订正,但有时会忘记、有时不懂如何订正,不会的一般也不问同学或老师;他们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参与课堂学习,但对自身要求不高,成绩过得去就行。
文章来源:《心理与行为研究》 网址: http://www.xlyxwyj.cn/qikandaodu/2021/0430/346.html
上一篇: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研究
下一篇:凸性激励下我国商业银行高管晋升与风险承担行